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研究

目前,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尚未达到预期效果[1](P43-4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2](P99-103),致使部分医学生对其人生目标定位及职业责任感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主性。因此,我院生理学教学从多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真正发挥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的作用,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融入生理学教学

结合医学生理学课程特点,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构建生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拓展专业教学空间并获得更大的教育价值。

(一)修订教学目标

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梳理了生理学11个章节的教学大纲,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每次课要承担的价值任务,形成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目标修订时始终贯穿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乐于奉献的医学人文精神。

(二)优化教学内容

1.融入杰出事迹。通过融入专业领域科学家的杰出事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国奉献精神。例如,讲授泌尿系统时,引入我国青年科学家颜宁揭示葡萄糖跨膜转运的过程和分子机制的事迹;挖掘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聚焦民生时事。通过医疗时事和身边事迹,启发学生关注民生和疾病,提升专业兴趣,强化职业认同。例如,通过“润心计划”“银发援疆”“最美逆行者”等事迹贯穿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讲述,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奉献精神;传播我院学生程凯遗体捐献背后的故事,启发学生感恩之心和榜样力量;通过讲述新冠肺炎防疫医务工作者的逆行事迹,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3.关注实验教学。实验课讲解过程中,向学生传达医学伦理学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善待动物的仁爱之心;操作过程中,优化实验步骤,减少伤害动物的操作,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为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做铺垫。此外,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操作中的不足。

4.融入科研元素。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选择一两篇研究前沿或热点专题文献供学生学习讨论和分享,要求学生读懂文献,提出问题,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将思政教育融入案例。例如,讲授骨骼肌收缩过程时,神经-骨骼肌兴奋的传递特征是一次兴奋引起一次收缩,同时动作电位的产生也是“全或无”的特征,如同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也需要这种“一是一、二是二”的严谨态度。

2.问题教学法。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预习内容并提出问题,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解释问题。例如,导入“心佑工程”免费救治贫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理论教学中穿插情景教学,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讲授心血管压力感受性反射时,随机选取几名同学完成先下蹲数秒后迅速起立的动作,让学生描述感觉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使学生从机制层面理解维持血压稳定的负反馈调节,启发学生对前沿知识和新发现保持敏锐的触觉,不断提升科研思维能力。

4.翻转课堂教学法。为加强生理学实验课的思政教育,在实验课适当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将教学资料发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后,课堂上分组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部分动物实验操作流程由学生示范,教师给予指导,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实现知情意信行的认同,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四)完善评价机制

从原来单一的成绩考核转变为社会责任、人文素质和成绩考核等多维度考核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互为补充;依据课后作业、志愿服务和实验课表现等作为德育指标体现过程性评价,做到对学生评价的全面、客观和公正。

二、课程思政融入第二课堂

把握课堂教育主渠道,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外,在课堂以外通过志愿服务和课外学习交流,实现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

(一)强化全程育人

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讲好相关世界疾病日。在授课内容PPT后附上世界疾病日相关链接,包括世界血友病日、世界帕金森日、世界睡眠日、世界肠道健康日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尽早接触临床疾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医学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