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元认知发展的Seminar-思维导图翻转课堂在

一 研究对象

在2015级中医学本科整群抽样两个班为研究组(n=110),采用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两个同质班为对照组(n=103),进行传统教学。两组在年龄、性别比、元认知水平(P>0.05,见下页表1)具有可比性。

二 研究方法

(一) 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集体备课,建立生理学思维导图信息库。[1]“关键词”是提领多个知识点的思维索引词,例如,自身调节、血液循环等。生命活动具体表现、机制为“次主题”。在医学的学习逻辑中,与“次主题”保持承前启后密切联结的其它学科知识为“延伸主题”。[2]

“Seminar”即讨论会,是欧美大学课堂的一种主要教学形式,主旨是挖掘课堂参与者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对某一主题认识的互动[3]。思维导图由英国Tony Buza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思维工具,可充分挖掘大脑的记忆与创造潜能[4]。Seminar-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课前合作式讨论、分析、制作思维导图、完成思考题,使课堂外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要地点,而课堂转换为答疑解惑的场所,教师基于学生汇报的思维导图解答问题,即翻转课堂[5]。

(二) 实施教学

各组在教材、教学大纲、学时、教学内容等方面保持一致,且单盲法保证各组授课教师为同一人。研究组于课前由教师指导该组学生熟练使用思维导图制作工具Mind Master软件,然后随机分为10组/班,5~6人/组,于课前按“思维导图信息库”的共同合作绘制。课上分组展示、汇报、组间研讨与教师答疑。课后线上、线下充分交流,不断修改完善。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组织教学,在课前、课中与课后各教学环节均未使用思维导图。

(三) 评定方法

修订李克特五点量表[6]的提问方式形成元认知自评问卷,定量评价元认知知识、体验、技能。每个问题分别记1分、2分、3分、4分和5分,得分越高,元认知能力越完善。各组于教学前、课后7d、课后6个月,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现场测试、当场收回。

(四) 数据处理

研究组获得有效数据110例,对照组103例,均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X(--)±S表示,两两比较方差齐行t检验,研究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 结果

(一) 思维导图绘制情况

研究组所有被试均分组完成思维导图,见图1。

(二) 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比较

表1示,研究组后前比较、与研究组课后比较,在元认知知识、体验、技能得分较高(P<0.05);研究组课后6个月与课后7d比较,元认知知识得分降低(P<0.05),呈现衰减趋势。

四 讨论

思维导图作为广泛应用的思维训练工具能够整合生理学的散在知识点,形成逻辑关系,且依赖于元认知水平。元认知的概念是由美国R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经两次修正而最终确认,即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7]。元认知功能是影响个体解决发展性任务的核心能力[8]。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元认知三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见学生主导并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可促进元认知完善。其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挑战-能力的平衡过程,对自己的认知有更完善的认识。认知活动是对某一对象的智力操作,而元认知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意识的调节和监控[9],即建构面对挑战能够控制自己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过程的能力。理解生理学的知识与逻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生应对能力不足,态度会趋于淡漠[10],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匹配,达到平衡学生才能全心力投入。二是以及时、动态的多向互馈为形式,建立有效的“Seminar”行为。人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具有一个对行为成功相对可能性进行评估的区域,以形成最佳行动策略[11]。在思维导图创作过程中,及时、动态的相互反馈促使学生便建立自我评估并采取有效学习策略,包括如何逻辑推演、怎样相互关联分析等。因为,有效的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元学习[12],是具有完善自我决策反馈能力的人相互间的思维碰撞,逐渐形成对信息的输入-分析-过滤-决策-输出[13]。高黎等对英语专业新生的研究表明,元认知可随时间延长而呈现衰减趋势[14],而研究的延时测评与课后即测比较,元认知体验、技能均衰减不明显。推测其可能以问题解决策略为导向的心智操作训练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