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主动降噪听见不同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都是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而在现代生活中,噪声可谓无处不在,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些你不想听到的声音,这也便是从生理学角度所言的噪声。

一般室内正常的谈话声为40dB~60dB,而分贝数提高到60dB~70dB时,人们就会觉得吵闹。而当分贝数达到70dB~90dB时,声音便变得很吵,此时听觉神经细胞会遭到破坏。通常分贝数大于85dB时,耳蜗内的毛细胞将受到破坏,而一旦毛细胞被破坏,将是永久性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如果音量为100dB~120dB,一般人将难以忍受,若保持此音量一分钟以上,就可致暂时性耳聋。

噪声不仅对听力有损伤,而且对视力也会造成影响。经研究发现,噪声能使人眼对光亮度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影响视力健康。当噪声强度在90dB的时候,就会导致人体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也会延长,并且还会使视力的清晰度与稳定性下降。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今人们的近视率居高不下,或许不完全是用眼的问题,有一部分可能是由于环境噪声引起的。

除此之外,噪声还对内分泌机能及胎儿的正常发育有影响,可诱发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多种疾病。

噪声既然有这么多的危害,那么降噪就成了我们所有人都有必要了解的知识。通常我们在遇到刺耳的噪声时,大部分人会下意识地捂住耳朵。这其实也是一种降噪方法,称作“被动降噪”。对于降噪,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吸声、隔声、减振、消声等。刚才说的捂耳朵就属于隔声的最直接表现。我们拿最常见的耳机来说,入耳式的耳塞都可被称为被动降噪耳机,耳塞利用橡胶软塞的物理特性将外部噪声与耳朵隔绝开来,主要通过隔声材料阻挡噪声,它对高频率的声音非常有效,一般可使噪声降低大约为15~20dB。这种方法虽然原理简单,降噪成本低,但效果略为逊色,且由于使用了高密度的隔声材料,佩戴耳机的舒适度有所下降。而封闭的耳罩式耳机所采用的海绵则是兼具了隔声和吸声两种降噪手段,但因为密封性较低,也无法中和噪声,达到安静的聆听效果。这也就会让用户在佩戴耳机时,不由自主地提高音量来掩蔽噪声。

被动降噪的优势是降噪空间大,对于高频信号的隔绝效果好,但对于小空间的低频噪声而言,降噪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主动降噪这一概念,就是BOSE公司创始人博士提出的。不过,最初的主动降噪耳机,主要只是用于商业领域以及战场上,直到近几年才慢慢进入大众消费者的视野。

之所以要采用主动降噪技术,一方面是因为某些噪声是无法通过物理方式隔绝的;另一方面,很多情况下,噪声来自于多方面,传统方法的降噪效果有限。我们知道,所有的声音都由一定的频谱组成,如果可以找到一种声音,其频谱与所要消除的噪声完全一样,只是相位刚好相反(相差180°),就可以将这个噪声完全抵消掉。主动降噪技术就是运用了这一原理。其表达为:首先用拾音器拾取噪声,然后通过内置的处理芯片,实时根据波形特点运算出反相的波形,再通过扬声器播放反相声波来抵消噪声。所以主动降噪系统必备的设备有拾音器、处理芯片、扬声器,每一个部分都要保证高质量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这样成本上就要比传统非降噪设备高出一大截。

一般的主动降噪耳机同时也使用了优质的隔声材料,因此降噪效果比单一降噪耳机要好很多。不过,降噪固然重要,但消费者更加关注音质,并且音质是能够主观感受到的。过度降噪,势必对音质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厂商不得不在降噪和音质上作出取舍。不过也有像SONY WH-1000XM2这样通过叠加气压检测、自适应状态优化等黑科技,来博得消费者认可的。不过到底哪种方法更能让消费者埋单,只有等待时间来检验了。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嘉兴工程中心的陈友元工程师说,目前人们也在探索主动降噪的技术手段对于耳鸣(脑鸣)治疗的价值。不过耳机的主动降噪是在耳道中直接抵消噪声,而使用在耳鸣治疗过程中的降噪,是把耳鸣同频率的反相信号传输到耳膜,使得人在主观上减轻或感受不到耳鸣的影响。实际上,耳鸣的信号和反相信号都被人体接收了,只是人的感官上觉察不到它的存在而已。可以说这是“掩耳盗铃”的积极一面。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已经尝到了主动降噪的甜头。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基本都加入了主动降噪的技术,只不过并非用于听音乐,而是用在了通话中。单麦克风时期的手机,当置身于嘈杂的环境中,通话对方往往很难听清你的说话内容。通过多麦克风的实时降噪,则能让每一次的通话都变得清晰。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在手机中加入了4麦克风的设计,这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消费者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利用主动降噪技术,达到更好的通话音质。通常情况下,背面的麦克风用于拾取环境噪声,听筒附近的麦克风用于拾取抵消后的误差信号,底部则是主麦克风,用于拾取人声。只是因为麦克风往往以一个细小的圆孔出现在听筒或扬声器附近,不易被你发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