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融通
“高等教育从人文教育阶段,经过科学教育阶段,今天又走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阶段”[1]。医学属于科学系统,研究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立足于科学基础之上,因此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需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但是疾病的载体是人,要求医务工作者具备人文精神、人文态度,需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国医学教育要和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相适应,因此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学校开设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教师承担育人职责,每位教师不仅教授专业知识,同时要融入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笔者在教授生理学这一医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初窥生理学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通的途径。
一、生理学包含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2]。生理学在于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的桥梁,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不单单是自然科学知识,还包含其反映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文化价值。通过充分发掘生理学中的人文因素,达到加强教学效果、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目的。
生理学是许昌学院医学院每位新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一年级下半学期开设,每学期平均72个学时。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长,在为学生奠定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于共同学习、知识探讨中增进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教师一举一动的较大影响,无论教师的语言还是教师的衣着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性格、优缺点、特长十分了解,可以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融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教师具有对学生德育渗透的先天优势和前提条件。生理学教师在每周与学生接触4个学时的时间中,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和课后辅导等各个环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生理学课程采用“一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其中的很多内容可以用作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教师只需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创新,即可水到渠成提高学生的心智能力。以《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为例,在学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时,谈到德国科学家奥托·洛伊为证明迷走神经对于心脏节律控制的机制,苦心造诣17年。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终于在一个夜晚,奥托·洛伊竟然在睡梦中完成了双蛙心灌流实验的设计。通过这个事例,教师可以传递给学生一种精神力量,即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必须学会坚定不移、乐于进取、不轻言放弃。在潜移默化中教师完成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二、生理学教学中融通素质教育的方法
生理学是门富涵人文精神的课程,但是想要在教学中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也不是随便在授课时讲点大道理就行得通的,要依从教学的规律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的太少、太多或者牵强附会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在教学语料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教学环节与手段,适时、适度推进教学进程,以达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积累,认为可通过以下方法在生理学教学中融通人文素质教育。
(一)教师要在日常言行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教师要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纠正“重专业、轻人文”的陈腐教育理念,不能把教学局限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狭窄范围内,只有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育出思想崇高、道德高尚、专业扎实的高品质医学人才。教师在授课时能够直接诉诸于学生的理智与心灵是教育素养的一个标志,教师离不开教育素养。为此,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要在教学过程中依靠人格魅力濡染学生,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笔者每完成一个章节的教学,都要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考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统计学生成绩,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找出学生在本章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谈话、网络交流来鼓励、鞭策学生。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学能力增强。因此,一个具备高尚师德修养,对工作满怀热情、充满信心、持之以恒的教师更容易被学生认可,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无声中学会爱岗敬业、力争上游、善于交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言传身教中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关爱学生成长的行为能够耳濡目染地教化学生。故此,想要实现生理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融通,就必须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身体力行在日常言行中融入人文素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起到教师为人师表、树立典范的作用,于不知不觉中对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