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101岁神经生理学大师一生做了1000个动物实验,“

一代神经生物学大师张香桐的小行星命名仪式,今天上午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卓越创新中心举行。现任脑中心主任蒲慕明充满敬佩与深情地介绍了这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首届所长的学术精神与成就:他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生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张香桐(1907.11.27-2007.11.4),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保定人。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首届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他是国际公认的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富有远见卓识。

“张香桐星”是紫金山天文台于2008年2月29日用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小行星,2012年2月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316450 号国际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的发现命名权。

它处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4.08 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4.54年;到地球的距离最远6.05亿公里,最近2.15亿公里。“张香桐星”在其轨道上不停地绕着太阳运行,永远闪耀在宇宙星空之中。

▲张香桐在美国耶鲁大学实验室

出生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廿里铺乡小马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的张香桐,14岁才上小学,却天资聪颖,用两年时间就读完小学。

中学毕业,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心理系。由于家境贫困,他边打工边完成学业。

1942年,张香桐前往美国深造,师从著名神经生理学家、 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主任富尔顿教授。

1946年,他以“绘制猴运动皮层内肌肉部委的表征图谱”获得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该工作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经典工作,张香桐也成为最早一批涉猎神经联接图谱的科学家。

上世纪50年代,他不断发表研究论文,获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发现:他首次发现神经元树突电位,并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阐述了树突上突触联接重要性的人”,而他对树突功能的观点,直到30年后,同行才找到了证明的证据。

1954年,他发现的“光强化效应”被国际生理学界称为“张氏效应”。

蒲慕明说:张先生几十年前铺下的路,我们还在一步步往前走,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

勤奋与刻苦是张香桐一生最明显的特征。

他一直坚持亲自做实验,直到完成第1000个动物实验时,他宣布不再做了。

▲张香桐先生的实验记录,实验从晚上九点半进行到凌晨,他还认真及时记录下观察到的结果。而他绘制的解剖图如同工笔画一样精美。

1950年,美国封锁中国,无法回国的张香桐频频给国内写信,其中写道:“闻国内解放后的新气象,甚感兴奋,我恨不得一步就回去……我急于想报效祖国呀!”

1955年,他借由一个去北欧讲学的机会,经芬兰的赫尔辛基,转道东欧和莫斯科,辗转回到了中国,随身只带了一套电生理仪器,把自己的存款和藏书都留在了美国。

回国之后,张香桐为中国神经科学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1956年,刚回国的张香桐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脑研究室。

1959年,他与同事一起开办全国电生理学习班,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科研骨干,他们多数成为相关大学与研究机构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1965年,张香桐开始针刺麻醉机理研究后,受其影响,全国不少地方学校与科研机构纷纷建立神经生理实验室,开展针麻研究,壮大了我国电生理和痛觉研究力量。

他在与学生和同事的交谈中反复提到:

一个科学家,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中国的脑科学研究,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结合我国的特点与需要,去解决那些迫切需要解决、而我们也有能力,甚至是优势去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可以进一步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提高我们的水平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