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生理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渗入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1]。本着这一教学指导思想,通过讲好科学家和身边的故事,将思政元素渗入到生理学教学中,使我们在新时期培养的医学生不仅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聚焦疾病的本质和治疗的分子靶点,更具有“求善求美”的医学人文精神,聚焦病人的身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本文就“课程思政”内涵及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渗入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渗入生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的内涵为“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指以思政课以外的专业课程为载体,提炼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特点,将政治观点、理想信念及道德规范等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要注重思政教育中的知识底蕴,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将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维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希望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具备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临床技能,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精神,所以在医学院校推进“课程思政”以提高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本教研室全体教师群策群力,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使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二、讲好故事,将思政元素渗入到生理学教学

1.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如讲授消化生理时,将林可胜教授和王志均院士的研究成果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林可胜教授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因发现“肠抑胃素”而著称于国际医学界,另外在自己身上进行了著名的组织胺刺激胃分泌的实验,为胃液分泌的调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王志均院士证明了迷走-胃泌素机制(神经-体液调节)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的重要性,定量观察了各种食物成分刺激胰液量和酶分泌的强度从而推测出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释放量[4]。讲授神经生理时将蔡翘院士、张香桐院士、冯德培院士、张锡钧院士的故事渗入到教学中,时时体现思政元素。蔡翘院士是第一个在国际上以研究者姓氏命名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家——中脑腹侧被盖核部位称为“蔡氏区”;冯德培院士为神经肌肉接头的先驱者之一,发现钙离子对神经肌接头信号传递的重要作用,提出“钙影响神经递质释放”,发现强直后增强效应(PTP),这是突触可塑性的第一次发现;张香桐院士为树突生理功能特性研究的先驱者,发现“轴突-胞体突触”的传递兴奋和“轴突-树突突触”,即通过引起树突的电紧张变化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对神经元兴奋性的精细调节起重要作用;张锡钧院士采用蛙腹直肌创立了灵敏的Ach生物学测定法,首先发现动物神经组织中含有大量Ach,并提出Ach可能是脑内神经递质的假说,为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学说的创立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讲授这些科学家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2.结合中国近代史,讲好科学家爱国的故事。在讲授林可胜教授在消化生理研究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特别强调其在抗战期间奔赴前线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建立起全国性的战地医疗救护体系;沈其震院士曾筹建新四军军医处,历任新四军首任军医处处长、卫生部部长[5];易见龙教授1944年在昆明成立建立我国第一个血库,使得在战地急救中,接受过血浆输注的士兵“只有百分之一不治而死,凡得到血浆救治的伤兵无一不颂血浆之伟大”[6]。通过讲好科学家爱国奉献的感人故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熏陶。

3.结合诺贝尔奖获得者,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在讲授循环生理时介绍诺奖获得者福斯曼向自己心脏插管证明心导管的安全性,发明心导管技术推进了血流动力学在心血管疾病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诺奖获得者屠呦呦以身试药证明青蒿素的安全性,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通过讲述中外科学家们的故事激发同学们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